资讯 《听,谁在唱歌》四期过后,于适的即兴创作,是把唱歌还给普通人
首页 资讯 综艺 《听,谁在唱歌》四期过后,于适的即兴创作,是把唱歌还给普通人

《听,谁在唱歌》四期过后,于适的即兴创作,是把唱歌还给普通人

9月14日晚间,《听,谁在唱歌》第四期的节目在东方卫视播出。这一期当中,歌手们来到满洲里,一面欣赏大自然美景,一面即兴创作,演唱歌曲。而在篝火演唱的时候,几位歌手对于歌曲即兴创作这件事情,也分别发表了各自的看法。这些看法综合起来听,应该可以带给观众们很多思考。

于适说自己是一个非常喜欢即兴创作的人,在现场,就有一个小编曲的感觉。杭盖乐队的伊立奇则表示,即兴是音乐创作的重要起点,比如说,我们从一个动机去发展,然后逐渐地形成一个歌曲,我们很多的创作,也是即兴在一起,不是谁写好后固定流传,而是在流传中不断进化。杭盖乐队的胡日查说,有了即兴才有创新嘛。

我觉得,歌手们关于歌曲即兴创作这件事情的讨论当中,这句话非常值得注意,那就是,不是谁写好后固定流传,而是在流传中不断进化。这好像就回到了歌曲最开始的面貌当中来。歌曲最开始的时候,就是劳动人民在劳动的时候哼唱出来的劳动号子。这些劳动号子慢慢形成了固定的旋律,并且发展成为一些民歌等等。其实,中国最早的诗歌,也是如此的。

所谓的诗歌,就是诗和歌。比如,《诗经》当中的很多内容,不仅仅是诗,而且是可以唱出来的歌。《诗经》当中的很多作品,并非是谁固定创作的,而是劳动者们在长年累月的哼唱当中,慢慢进化出来的。最终,由先贤们整理成集,就有了《诗经》。在劳动号子阶段,其实就是典型的即兴创作,和群体创作。

《听,谁在唱歌》当中,一群歌手们聚集在一起,因为一个场景感怀,而生发出了一些旋律,并且配上歌词,进行演唱,这其实和最早的劳动号子也没多大区别。最早的歌曲样貌,就是大家劳动的时候,或者劳动完毕之后,聚集在一起,想要实现一种情感和情绪传递的时候,生出来的那些带着旋律的内容。这种即兴创作,应该是歌曲创作的源头。它当然不是一遍成型的,但是,它却起到了“为有源头活水来”的作用。

我们当下的流行音乐,也面对着类似的思考。它并非是流传当中不断进化的,而是被固定的作词人、作曲人写好后固定传播的。这种音乐制作方式,当然也没啥问题,也产生了很多的优秀作品,尤其是那些才华横溢的音乐创作者们,总是可以替代听众们抒发情感,并且最终让自己的作品能够成为观众情感的一部分。

但是,我们也需要思考另一个问题,很多时候,当我们需要通过音乐抒发情感的时候,我们抒发的,到底是自己的情感呢,还是经典旋律已经固定住的那些情感呢?比如说,当我们感怀自己的“白月光”的时候,总是想起《白月光》这首歌曲,而没有办法形成自己的有关“白月光”的感怀。

我们的历史文化有几千年的传承,我们的诗词作品、音乐作品,都是汗牛充栋的。这些是我们的文化宝藏。同时,我们也会发现另一个相对有趣的事情。比如说,我们登上泰山,想要抒发几句情感的时候,一抒发,就是杜甫帮我们写好的了,会当凌绝顶,一览众山小。看到庐山瀑布,我们就会用李白的诗抒发情感,飞流直下三千尺,疑是银河落九天。我们的情感,好像已经被我们历史文化当中的诗词抒发得差不多了。

歌曲作品,似乎也是相似的。我们需要通过歌曲抒发情感的时候,也能找到情感上相通的作品。这种状态之下,我们就不太容易有自己的诗词,有自己的旋律和歌曲了。如果一直是这样,诗词歌曲文化宝藏就会成为一个历史包袱。如果我们在前人作品之上,也有自己的情感,有自己的即兴创作的话,那我们的新情感,就会在前人的旧情感基础上,实现更高的抒发模式。

《听,谁在唱歌》节目当中,歌手们总是即兴创作,遇到情感抒发的时候,总是通过自己的旋律,唱出此情此景来。这对于观众而言,好像也是一种启发——我们遇到想要抒发情感的时候,能不能也即兴,也在自己的旋律当中,哼唱一些自己的内容呢?如果大家都这么做,千万种情感最终就会进化出很多好听的歌曲出来。

可能,我们每一个普通人,也都可以即兴演唱,不必拘泥于已经固定成型的旋律和作品当中吧。这好像就是《听,谁在唱歌》的好。(文/马庆云)

本文由网络整理 © 版权归原作者所有
上一篇
杜淳老婆王灿发文回应频繁使用冷暴力:感觉自己挺作的
下一篇
原创 杜淳老婆王灿自曝“冷暴力成瘾”,这几年拉黑老公30多次,自嘲“挺作的”

评论

共 0 条评论